En / /

空氣頌

貝臻雅
作曲/音樂藝術總監

生於1987年,曲風獲英國廣播公司讚譽為「富戲劇性而激情澎湃」。曾為世界各地的頂級交響樂團、合唱團、樂團和獨奏家創作,作品曾在倫敦南岸中心、卡內基音樂廳以至北極圈地區演奏。2018年獲古根漢姆基金獎,曾在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英國廣播公司世界新聞頻道、法國廣播電台、德國之聲等出現。2017年榮獲英國皇家愛樂協會作曲大獎,作品針砭時弊,探討金融危機、俄羅斯邊境條約等社會議題。擁有牛津大學、哥倫比亞大學、茱莉亞音樂學院和錫耶納音樂學院頒發的學位。

伍韶勁
視覺藝術總監

跨媒體藝術家,擅長概念式、場域為本的創作,以光影、聲音等非物質媒介,讓觀眾注意每每被忽略的事物。近作包括《二十五分鐘後》,把電車改造為「流動暗室」;還有《大禹之後》,將體積達40個標準游泳池的地下蓄洪池化為藝術場域。作品曾於多個著名場地展出,包括法國龐比度中心IRCAM音樂研究所、意大利羅馬現代藝術美術館、南澳當代美術中心、加拿大InterAccess電子媒體藝術中心、日本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廣州三年展、上海世博會里爾歐洲館、外蒙古地景藝術雙年展等。

張慧婷
策劃

從事白牆以外的藝術創作,主要在公共空間及不同社區策劃過程為本的項目。她把「策劃」(curate)視為「關懷」(care),以藝術作為媒界,思考怎樣存在於這個世界。近期項目包括在大帽山川龍的社區藝術計劃《邂逅!山川人》、與南韓慶州家庭合作的公共藝術項目《Haneure Byeolttagi》、於「油街實現」探討可持續生活的《如果我們還有空間》。

黃子珏
技術總監

佈景及錄像設計師,合作單位包括全劇場、香港舞蹈團及其兒童、青少年團等。除了舞台項目,亦活躍於不同類型的製作,糅合專業技術與創新思維。近年監督的製作包括《二十五分鐘後》(伍韶勁)、《邂逅!老房子》(林嵐 X 三棟屋博物館)。

徐偉康(大寶)
舞台經理

先後完成香港城市大學專上學院應用日語副文學士、香港演藝學院舞台及製作藝術學士課程。近年以製作經理、技術顧問及舞台監督身份參與多個本地製作,包括《大禹之後》、《月台》(伍韶勁跨媒體作品);《我要高飛》、《FLOOD》(香港青年藝術節);《肖像曲》(orleanlaiproject);《舞.師》(楊春江);香港比舞2020;《我們之間》(「賽馬會藝壇新勢力」藝術行 X 南豐紗廠)等。2019年創辦「小鳳製作」,提供各類型舞台製作、管理及技術支援服務。

何德貞
執行舞台經理

熱愛表演藝術,遊走於舞台、後台與觀眾席。「香港舞台設計公司」及「哈哈哈舞台概念樂團」活躍分子。現為自由身藝術統籌及執行舞台監督。

李智偉
燈光設計

以舞台設計師身份活躍香港舞蹈界。早年有幸加入城市當代舞蹈團技術部,遇到不少對日後影響深遠的人和事。現在處於被動但專精的事業階段,希望在大時代的洪流中保持清醒,堅持做自己以後會記得的作品。近作包括《大禹之後》和《關於海的歌》(伍韶勁跨媒體作品)、《Almost 55喬楊》(城市當代舞蹈團,周書毅)、《觀.影:城市舞畫》(蘇.希利)、《灵灵性性—天體樂園2011》(楊春江)、《藍舞》(梅卓燕、李鎮洲)、《無用》(王榮祿、周書毅)、《火柴人》(廣東現代舞團,桑吉加)等。

婁進明
聲音系統設計

2012年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主修音響系統設計,在劇場音響系統設計和優化方面擁有超過10年經驗。曾與香港話劇團、一路青空、香港藝術節、香港迪士尼樂園、澳門永利皇宮和新濠影匯等合作超過100場演出。曾擔任「澳門農曆新年花車巡遊匯演」主要舞台的音響系統首席工程師(2017、2018)、香港藝術節製作主任(2019–20),負責統籌30多個國際演出的聲音、燈光和舞台效果。

治奧凡尼.聖蒂尼
聲音工程

作曲家兼鋼琴家,在程式設計、電腦音樂和聲音處理方面經驗豐富。獲香港浸會大學音樂博士學位,致力研究新興技術(擴增及虛擬實境)在音樂創作及表演的應用。曾製作多個軟件,供多媒體及實時音像處理所用。現為香港城市大學研究助理,講授「機器學習」及Python課程。

史葛.狄爾
作詞

美國作家。《空氣頌》是他與貝臻雅合作的第六個項目。

文浩賢
服裝設計

香港出生及長大。先後畢業於香港理工大學紡織及服裝學系、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現正修讀英國布萊頓大學設計史及物質文化文學碩士課程。學術研究專注於物件與空間的意義重塑、物件作為人類生存證據的形式,以及尋常物件的美學。創作藉衣物套取人於生活中殘留的生命痕跡與私密情感,以尋回物件在極端資本主義下所失落的本質。作品曾於多地展出,服裝系列《純真博物館》及《向田邦子的情書》分別入圍2016及2018年香港青年時裝設計家創作表演賽。曾任服裝設計師、造型師、電影服裝助理及文化編輯……還是覺得為自己喜歡的人做衣服最快樂。

梁棨豪
項目經理

畢業於香港大學文學院,曾在傳媒行業工作,現從事藝術行政。曾策劃社區藝術項目《故事驛站》(2018)、探索可持續生活的《如果我們還有空間》(油街實現,2020);亦為《邂逅!山川人》(2018)在地藝術小隊成員之一。

姚銘珊
場地經理

珠寶設計師。赴歐洲進修手工珠寶技術後,發現古老的珠寶製作手法原是藝術。以土生土長的香港人身份,演繹歐洲傳統技巧。除了珠寶設計外,近年也參與文化藝術活動的籌劃工作,在不同範疇中感受藝術的療癒,並在過程中激發創造力。

郭靄儀
錄像統籌

生於香港,畢業於香港大學,雙主修比較文學與媒體及文化研究。現從事藝術文化項目統籌與影視製作及發行。監製作品《積雲》入選法國克萊蒙費宏國際短片影展、台灣南方影展等多個海外影展,並榮獲「第23屆ifva香港獨立短片及影像媒體比賽」銀獎,以及第11屆鮮浪潮公開組最佳編劇獎。之後連續數年監製香港電台外判劇集,包括《獅子山下2017:伯大尼》、《獅子山下2018:定風波》和《新導演放映室:在河畔》。

生活用紙
錄像製作

攝影是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和使用的媒介。生活用紙相信最美的攝影作品要在紙張上呈現,因而命名為「生活用紙」。創立於2009年,專注關於鏡頭的創作,從攝影到錄像,近年更涉獵虛擬實境。當代藝術除了展示重要一刻,良好的記錄及再呈現同樣不可或缺;生活用紙遂一直以專業和藝術視點,為不同的藝術及表演團體留下印記。

潘明倫教授
指揮

首屆孔憲紹博士音樂教授,現為香港浸會大學協理副校長(跨學科研究),身兼浸會大學交響樂團及香港巴羅克室樂團音樂總監,亦為香港人文學院院士。

潘教授是傑出的指揮家,常於全球各地的重要場地演出,包括美國紐約卡內基音樂廳、俄羅斯格林卡卡佩拉音樂廳、北京國家大劇院等;又替國際知名的樂團擔任客席指揮,如莫斯科愛樂樂團、聖彼得堡愛樂樂團、西南德愛樂樂團等。曾任美國印第安納州伊凡斯維爾大學的歌劇總監、美國伊凡斯維爾巴赫古樂團的音樂總監、意大利羅馬歌劇節的副指揮,以及英國哈拉克斯頓音樂節及曼克頓香港音樂節的藝術總監。

林浩恩
副指揮

香港兒童合唱團(「香兒」)舊生。畢業於美國西敏寺合唱音樂學院碩士課程,主修合唱指揮。現為香港浸會大學音樂系客席講師,指揮香港浸會大學合唱團。先後以指揮及伴奏身份隨「香兒」前往內地、葡萄牙、澳洲、愛沙尼亞及芬蘭交流演出,更曾參與「香兒」駐團作曲家何崇志博士作品《功夫》及該團50周年主題曲《我要學唱歌》的世界首演。同時於香港聲蜚合唱學院擔任指揮、合唱團員及鍵盤手。2018年暑假前往瑞士,聯同格林美得獎男高音保羅.馮力斯於第一屆「國際博斯維爾暑期合唱節」任教。

孫明慧
副指揮

合唱指揮、女高音及音樂教育家。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其後獲獎學金赴美國西敏寺合唱學院修讀碩士課程,主修合唱指揮並以優異成績畢業。留美期間曾任格林美獎提名指揮占士.佐敦博士之助理指揮,並與費城樂團、紐約愛樂樂團、維也納愛樂樂團等合作演出。

香港兒童合唱團(「香兒」)舊生,現為該團藝術統籌與中級/高級組指揮,並隨團前往內地、澳洲、愛沙尼亞及芬蘭交流演出,如由歐洲合唱協會主辦的奧地利合唱節Europa Cantat和澳洲Festival of Voices合唱節。曾為電影《熱血合唱團》、「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文藝晚會」、「善心滿載仁愛堂」、「萬眾同心公益金」、「林一峰與香港中樂團」音樂會等演出擔任合唱指導。

保羅.海利
聲音劇場指揮

希力亞合唱團、聲音劇場等知名藝團的創團總監,現任哥本哈根新藝術合唱團首席指揮,專業涵蓋歌唱、指揮及音樂文類撰寫。著作包括研究帕艾特、史提夫.利殊的專書,以及多部合唱音樂選集,由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曾在加州大學聖塔克魯茲分校和戴維斯分校任教,並於1996至2003年間擔任印第安納大學早期音樂學院的院長。2006年,獲授大英帝國官佐勳章,以表揚他對合唱音樂的貢獻。2007年,獲得愛沙尼亞白星勳章,與愛沙尼亞愛樂室樂合唱團合作的唱片亦榮膺格林美最佳合唱唱片獎。2008年,獲任命為愛爾蘭室樂合唱團的藝術總監兼首席指揮,並於2009年獲邀至葡萄牙成立新的波爾圖音樂廳合唱團。2010年,憑藉《賣火柴的小女孩受難曲》二度贏得格林美獎。2013年,獲丹麥女王陛下任命為丹納布羅格勳章騎士。

聲音劇場(丹麥)
演唱(全像投影)

由英國指揮家兼藝術總監保羅.海利創立。2010年(劇場成立20周年)憑著《賣火柴的小女孩受難曲》榮獲格林美獎;2013年獲提名北歐理事會音樂獎。演唱的樂曲涵蓋佩羅定、道蘭、布克斯特胡德和莫扎特,以及當代名家帕特、薩麗亞諾、里奇、古麥遜.賀姆格蘭和史托豪森的作品。曾與世界頂級樂手合作,並在馬德里皇家劇院、林肯中心、卡內基音樂廳、巴比肯中心、倫敦國王藝文中心、易北愛樂廳和悉尼歌劇院等著名場地獻唱。推出近40張唱片,歌曲曾出現在電影《羅馬浮世繪》、《好事待續》和《天煞異降》。2019–22年的委約製作包括米高.哥頓(美國)、亞蘭格.格斯特羅姆(格陵蘭)、海倫娜.杜妃(愛沙尼亞)、森尼夫.拉斯穆森(丹麥)、柏保路.奧迪斯(阿根廷)和約翰.阿當斯。獲丹麥藝術理事會、霍爾拜克自治市及奧古斯丁基金會贊助。

香港兒童合唱團
演唱

香港兒童合唱團(簡稱「香兒」)成立於1969年,為香港首隊兒童合唱團,並為註冊非牟利慈善團體,多年來積極推動藝術培訓,為香港音樂及文化界培育不少人才。現時「香兒」是世界上人數最多、組織最龐大的兒童合唱團,擁有超過5,000名團員,更發展成為一個多元兒童藝術團體。

作為本港最具代表性的兒童合唱團,「香兒」經常在香港的歷史性時刻演出,包括1997年香港政權交接儀式、1998年香港國際機場開幕典禮、2009年東亞運動會開幕禮,並多次參與回歸文藝晚會及活動。2020年憑舉辦「2019亞太合唱高峰會」獲「第十四屆香港藝術發展獎」藝術推廣獎。

陳美娟
舞蹈

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主修現代舞,獲藝術(榮譽)學士學位,在校期間獲多項獎學金。現為自由身舞者及導師,主要演出包括由英國國家芭蕾舞團主辦的「天鵝之旅──舞蹈及文化交流計劃」上海世博會表演、新視野藝術節《薩滿與精靈》。其他演出包括《菁華的空虛》(裝置藝術)、《互動舞蹈劇場:抱「泡」老老》及《舞蹈劇場──舞包山》(社區文化大使)、《B612星空奇遇》(第九屆中國國際青年藝術周)、《界限.街道圖:流動邊界》(香港節2019──藝滙上海)。

李嘉雯
舞蹈

2004年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主修現代舞,獲得藝術(榮譽)學士學位。現為自由身舞者,積極參與本地及國際製作,曾合作的藝術家及團體計有鄺韻儀、龐智筠、梅卓燕、陳敏兒、陳志樺、黃大徽、黃靜婷、邱加希、盧敬燊、伍美宜、顏頌然、不加鎖舞踊館、新約舞流;周怡(台灣)、高嘉瑩(台灣)、艾達.雷查(馬來西亞)、Namstrops(日本)、艾曼紐.汀(法國)、黃煒丹(英國)、羅雅詩(西班牙)、佘載恩(澳洲)、羅傑.貝爾曼(美國)、曼努爾.佩勒姆(羅馬尼亞)等。

許嘉俊
舞蹈

2014年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獲藝術(一級榮譽)學士學位。在校期間獲亞洲文化協會及香港賽馬會獎學金,參加美國舞蹈節、維也納國際舞蹈節。畢業後加入香港芭蕾舞團,並開始編舞,於2015-16年間創作了《Panta Rhei》和《Re...》;又為香港賽馬會音樂及舞蹈基金得獎者協會的成立,編創兼演出《當痛,你愛》。2017年成為自由身舞者,參與無伴奏合唱劇團「一舖清唱」《石堅》的重演。其後成為丹麥舞蹈劇場和德國符茲堡劇院的舞者。留德期間創作了《1 to 1》和《Portrait Me》,後者在德國紐倫堡獨立編舞創作平台Raw & Polished公演。

廖向民
舞蹈

2008年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主修現代舞,2006年獲獎學金赴廣州參加廣東現代舞周。現為自由身舞者,曾合作的團體包括動藝、香港舞蹈團、不加鎖舞踊館、多空間、春天舞台、東邊舞蹈團、香港戲劇協會、自由對位等。參與演出包括《翻天覆地》、《界限.街道圖》、《尋找許仙》等。近期編舞作品有《變》、《重覆》、《蛻》等。

盧敬燊
舞蹈

2015年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主修現代舞,2017年在倫敦當代舞蹈學院修畢舞蹈碩士課程。現為自由身舞者,曾合作的香港、海外藝術家和舞團包括羅雅詩(西班牙)、Clod Ensemble(英國)、Neon Dance(英國)、Philippe Blanchard(法國)、Panorama Dance Theatre(瑞士)、多空間、邱加希、盤彦燊等。

伍美宜
舞蹈

從小接受芭蕾舞訓練,2014年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主修現代舞,獲藝術(榮譽)學士學位。現為自由身舞者、編舞及導師。2017年獲藝術發展局資助,與李嘉雯合作自編自演《你我相對多麼遠》。2014年於東邊舞蹈團《炫創者2》發表作品《不確定性中循環》。曾合作的藝術家包括Dana Katz(以色列)、羅雅詩(西班牙)、阮日廣(越南)、Vanessa Voskuil(美國)、黃煒丹(英國)、梅卓燕(香港)等。近期演出包括《飛飛旅遊爸》(藍嘉穎、黃漢樑)、城市當代舞蹈團《舞人習作2019》〈橘慾都市〉(陳俊瑋)、《我們的海》(小息跨媒介創作室)、《親密》(orleanlaiproject)、「風平草動」系列《樂園(終章)》、《炫舞場》(香港藝術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