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ee of Codes
Buddha Passion

慈悲颂

谭盾 . 香港管弦乐团暨合唱团 . 吕贝克国际合唱学院(德国)
Buddha Passion

慈悲颂

谭盾 . 香港管弦乐团暨合唱团 . 吕贝克国际合唱学院(德国)
Buddha Passion

慈悲颂

谭盾 . 香港管弦乐团暨合唱团 . 吕贝克国际合唱学院(德国)
Buddha Passion

慈悲颂

谭盾 . 香港管弦乐团暨合唱团 . 吕贝克国际合唱学院(德国)
Buddha Passion

慈悲颂

谭盾 . 香港管弦乐团暨合唱团 . 吕贝克国际合唱学院(德国)
Buddha Passion

慈悲颂

谭盾 . 香港管弦乐团暨合唱团 . 吕贝克国际合唱学院(德国)
Buddha Passion

慈悲颂

谭盾 . 香港管弦乐团暨合唱团 . 吕贝克国际合唱学院(德国)
Buddha Passion

慈悲颂

谭盾 . 香港管弦乐团暨合唱团 . 吕贝克国际合唱学院(德国)
Buddha Passion

慈悲颂

谭盾 . 香港管弦乐团暨合唱团 . 吕贝克国际合唱学院(德国)
Buddha Passion

慈悲颂

谭盾 . 香港管弦乐团暨合唱团 . 吕贝克国际合唱学院(德国)
Buddha Passion

慈悲颂

谭盾 . 香港管弦乐团暨合唱团 . 吕贝克国际合唱学院(德国)
Buddha Passion

慈悲颂

谭盾 . 香港管弦乐团暨合唱团 . 吕贝克国际合唱学院(德国)
Play Stop
香港文化中心音乐厅
2-3.11(五–六)8pm
Seat Plan座位表
$580,
$480,
$380,
$280*
*部分座位视线受阻
节目全长约1小时50分钟,包括20分钟中场休息
梵文、普通话演唱,中英文字幕
HKPhil ICBC
Trailer

预告片

亚洲首演
「震撼人心的体验,充满电影感的管弦乐旋风,令观众跃起鼓掌」
— 德国《南德意志报》

东方智慧 敦煌史诗 缔造划时代人间礼赞


格林美音乐奖、奥斯卡金像奖得主谭盾的新作《慈悲颂》,破天荒以敦煌史诗形式,用中文、梵文演唱莫高窟壁画所记载的佛陀故事,彰显平等、奉献等普世价值。文化的分野,落在大师手上,反而造就前所未见的独特景观,展现海纳百川的浩瀚气魄。


音乐巨构《慈悲颂》分为六幕 ──〈菩提树〉、〈九色鹿〉、〈千手千眼〉、〈禅园〉、〈心经〉、〈涅槃〉──云集多位世界级独唱家,演绎各式佛典人物。谭盾往返敦煌数十趟,花了两年时间研究莫高窟壁画,复制反弹琵琶、奚琴等敦煌古乐器,并带领德国吕贝克国际合唱学院香港管弦乐团合唱团等二百多人庞大阵容,重现盛唐遗音。




相关资料


11月2日设演后艺人谈

ICBC ICBC
吕贝克国际合唱学院(德国)演出由广东福慧灯教育集团与欧盟—亚洲中心共同赞助

ICBC

工银国际十周年全力支持香港管弦乐团演出
相片:敦煌研究院(摄影:吴健), Andy Lam, Cheung Wai-lok, Dario Acosta, Johannes Ifkovits, Oliver Killig, Musacchio & Ianniello
阅读更多

亦非明镜亦非台 — 谭盾《慈悲颂》

陈彦儒
(台北爱乐青年管弦乐团与台湾管乐团团员)

甫于今年 5 月在德国德累斯顿音乐节完成首演的《慈悲颂》,是中国知名作曲家谭盾的最新作品。谭盾,这一位自千禧年后因「电影配乐」最为人所熟知的东方作曲家, 1983 年即以弦乐四重奏作品《风、雅、颂》获奖;2000 年和台湾导演李安合作的电影配乐《卧虎藏龙》,得到了奥斯卡金像奖、英国电影学院奖与格林美奖等多个奖项的肯定;后与张艺谋、冯小刚导演合作,为电影《英雄》与《夜宴》撰写配乐,集成「武侠三部曲」。除了在电影配乐上的成就, 谭盾对于科技与时代也有相当的敏感度, 不仅与Google 合作,为「YouTube 交响乐团」创作《网路交响曲: 英雄》,还有结合多媒体影像的作品如《地图:寻回消失中的根籁》,或打造结合视觉、触觉融合地景与环境的《水乐堂》。多元与丰富的创作能量使谭盾不断有令人惊艳的作品,也显出其独到的思考与见解。从创作取材的来源认识这位多才的作曲家,会发现他的创作或取材的来源大多原始而古老,有时甚至带着仪式性,造就了许多作品中「当代」与「传统」的冲突感或美感。

谭盾出生于中国湖南长沙,自小便接触到传统丧葬祭礼,深受其影响,并在其父谭湘的引导下展现出音乐天分。高中毕业后经历「上山下乡」到农村「插队」更是让谭盾对中国地方文化与风俗有更进一步的体认,也终于碰到机会得以考入京剧团,从事演奏并接触传统戏曲。这样的积累,成就他日后在音乐表现上的厚度与资本。1977 年结束「下放」后他带着仅有三条弦的小提琴考入中央音乐院接受系统性的音乐教育,师从赵行道、黎英海,并接触到中国以外的音乐创作;1986 年取得硕士学位后前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遇见了影响他一生的美国作曲家⸺约翰.基治(John Cage)。

基治作为二十世纪美国最具争议的作曲家,着名作品有《4'33"》,或写给「预置钢琴」的《奏鸣曲与间奏曲》等。大量从哲学的角度出发思考音乐的结果,使得基治的创作相当具有前瞻性⸺或者说破坏性。从 1960 年在电视节目上演出《水的漫步》开始,基治突破创作理论与打破乐器演奏限制的作品逐渐为人接受。谭盾结识基治后,受到他的影响提出「有机音乐」的概念,石头、水、到纸,生活中再平常不过的事物成为他取材的来源与建构作品的核心,而创有 《水乐》、《纸乐》等作品。这成为了谭盾音乐创作的标誌,也慢慢推动他的作品走向对文化、风俗、传统与思想的探索,大量应用多媒体、影像亦使作品逐渐具备仪式性。

这样的发展与结果同样可以从命名为「Passion」( 受难) 的作品中找到线索。《水之受难曲》是谭盾于 2000 年接受了由着名指挥大师赫尔穆特.里霖创办的斯图加特国际巴赫学院邀请所作的。《水之受难曲》中推动剧情的歌词主要选自马太福音,承袭巴赫的《马太受难曲》,描述了耶稣受难的故事。谭盾在音乐中使用其标誌性的「水之声」贯穿全作, 藉由「水之声」带出对耶稣受难的哀歎,或将「水」作为视觉符号, 在舞台上摆出巨大十字, 对应成十字架形状的记谱,甚至放入「十架七言」来完成耶稣之死等等。大量象徵与符号的建构使得整个作品充满了宗教意象,在音乐中带领所有听众见证耶稣受难、替全体人类承担罪责后捨弃肉身的过程。这样结合视觉、音乐、标誌性的「水」与「石头」之声重新演绎的马太福音,卸除了耶稣受难在圣经中的神秘, 却增添了一份真实。

而是次演出的《慈悲颂》共有六幕,设计成相互独立,看似并不存在直接的关联,却同时道出了佛教从「因果」到「轮迴」这一过程的深刻思考。谭盾溷合了不同的佛教故事及历史重新编写:如首幕〈菩提树〉是结合割肉喂鹰与佛陀于菩提树下顿悟的故事;第四幕〈禅园〉,是来自五祖弘忍考验弟子,令弟子作偈的故事。在谭盾的版本中却将本由神秀所作「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改由五祖弘忍说出等等。诸多细节的改写与重新编排,提炼出剧中人物的人性面,推动剧情走向脱离因果后的〈涅槃〉, 也呈现了谭盾对于中国佛教史的研究与所得。为了让这样的呈现更具意义,谭盾跑遍藏有莫高窟经典古籍的博物馆,尝试透过还原古籍中所载古谱,找来「原生态」歌手并穿插梵文经咒,让一切原始的、将被遗忘的、需要被唤回的过去得以来到今天与现代并存。其实,谭盾并不是第一个书写佛教题材的作曲家。但也许透过《慈悲颂》,谭盾希望传达的, 是随经文、佛法与故事贯穿六幕的普世价值⸺「爱与和平」,并透过剧情与人物展现的自觉与顿悟,带给听众精神上的富足吧。
回到最上
读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