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deo Background
Tree of Codes
Aquasonic

驭水之音

音与乐之间(丹麦)
Aquasonic

驭水之音

音与乐之间(丹麦)
Aquasonic

驭水之音

音与乐之间(丹麦)
Aquasonic

驭水之音

音与乐之间(丹麦)
Play Stop
沙田大会堂演奏厅
26-27.10 (五–六)8pm
28.10 (日)3pm
座位表座位表
$420,
$320,
$240*,
$160*
*部分座位视线受阻
节目全长约1小时,不设中场休息
10月28日下午场为「通达专场」,设有粤语口述影像,持该埸门票观众可优先登记参加当日中午12时为视障人士而设的演前讲座。名额有限,先到先得。
登记热线:2777 1771
观众务请准时入场,迟到者将不获安排进场
Aquasonic
亚洲首演
「令人挥之不去的绝美音声」
── 美国《赫芬顿邮报》★★★★★
「既吸引又诡异……创意非凡」
— 英国《每日星报》

扭转科学定律 突破艺术范式 异度音声 非同凡响


未知,把物理学家、声学家、音讯工程师、神经科学家、深海潜水员、乐器工匠拉在一起,与全球首个水底乐团,成就一场100%湿透的水底音乐会。


在水底奏乐、唱歌?呼吸喘息的深浅快慢,竟也成为乐曲结构的一部分。水撕裂的声音、氧气逃跑的声音……人类与自然世界,原来可以这样互动……


丹麦乐团「音与乐之间」,爱在可能与不可能之间钻空隙,让二元判断变成多元思维,令人类更另类更异类。十年的反覆试验与研究,终于实现历史创举,配合全新打造的碳纤维小提琴、水晶琴、手摇琴等水底专用乐器,一片视听新天地,豁然敞开。


水压风琴:
手摇六弦琴:
敲击:
水晶琴 / 碳纤维小提琴:
相关资料

10月27日设演后艺人谈
AARHUS

Co-produced by Aarhus 2017
DanishArtsFound_LOGO AARHUS AARHUS

Supported by: Danish Arts Foundation, Aarhus Municipality, DJBFA

相片:
Charlotta de Miranda, Jens Peter Engedal
阅读更多

身体、声音与科学的跨界美学 —《驭水之音》的实验

文:安格斯.麦花臣
(澳洲古典音乐艺术杂誌《聚光灯》副编辑)

人类已久为真实或是虚构的水中世界着迷 — 散佈各地的水族馆、有关海上精灵及美人鱼的民间传说、朱勒.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德布西以音乐描绘神话城市伊苏水底座堂的钢琴前奏曲《沉没的教堂》……人类对这幽冥深渊所知依然微小,这片神秘领域就如天堂般令人神往。

《沉没的教堂》面世百年之后, 丹麦实验乐团「音与乐之间」亦同样对水中世界充满好奇,甚至糅合科学、声音、剧场,探索在水裡演奏音乐的可能性。

音与乐之间实验项目《驭水之音》于 2016 年在鹿特丹歌剧节作正式首演。荷兰报纸《人民报》评论家费莱斯.范德亚(Frits van der Waa)称五位成员在数个大水缸中的演奏为「惊艳及具开创性」。自此乐团已在丹麦、法国、俄罗斯、苏格兰、立陶宛、澳洲、挪威及德国演出,而因用上新颖的图像和令人赞叹的影片,《驭水之音》更在网络世界中爆红。

《驭水之音》自 2002 年起经历十多年的反复试验才算成事。音与乐之间共同创办人兼艺术总监莱拉.斯科曼德年前刚从丹麦皇家音乐学院毕业,专攻「无字」声乐。她对自身的声音与液体面层的相互影响非常好奇,便开始向着一碗水来歌唱,进而将整张嘴放进水裡。初期的尝试当然没有甚麽成果, 但她继续坚持,并得到艺术家协助,借用其实验室闭关两个星期后终于研究出一种崭新的声乐技术⸺于嘴中含着大气泡,发出像脉动般诡秘如梦的短促高音,在水中高歌。

斯科曼德当然志不在于只用人声来创作水底音乐,她继续鑽研在水中演奏乐器的可能性及方法,十年之后终于克服重重障碍创作出《驭水之音》。

对音与乐之间的乐手来说,怎样将乐器浸泡在水中演奏是另一类的挑战。实验初期使用的第一支便宜的小提琴数日内便自行解体(现在乐团使用的是碳纤维小提琴)。除了物料的关係,水中声音的音色跟空气中的更是截然不同,水中音波的传送率亦比在空气中快四倍之多。乐手甚至发现,在本身已变成一大共鸣箱的水缸中摆放乐器,其位置对声音响度亦有影响。众人逐与声学家合作,测量记录每一件乐器在每一个表演水缸裡的摆位。

音与乐之间共同创办人兼创新总监罗伯特.卡尔森在跟贾斯汀.阮(Justine Nguyen)的访问中提道︰「初时我们面临很多难关,例如怎样令乐器每次奏起来都同个模样;那时我们都不明白, 为何昨天明明样样都很好, 今天则事事都非常差。终于我们发现各种原因,细微如两至三度分别的水温, 又或是水中有多少空气,亦可能是在甚麽位置摆放乐器等等,都会有影响。」

一方面音与乐之间会使用现有的乐器,如由卡尔森拉奏的小提琴(音色丰腴但又沙哑,就像播放着旧黑胶唱片一样)、由迪亚.琪积逊和莫顿.波尔森演奏包括钟音板、锣、三角铁、中东鼓的敲击乐器,甚至还有磬钵;另一方面,乐团亦跟乐器工匠和发明家共同开发一套套专为水中演奏而设计的新型乐器。

加拿大科学家史蒂夫.曼尔(Steve Mann)于 1985 年发明了第一座运用水流原理令其发声的水压风琴,随后跟同事莱恩.贊臣(Ryan Janzen) 一起创建出一系列的乐器。2014 年,音与乐之间委託贊臣製造一座乐团专属并由斯科曼德演奏的水压风琴。

而卡尔森演奏的水晶琴则是由美国软件开发人员兼作曲家兼发明家并曾与 Björk 合作的安迪.卡瓦托尔塔(Andy Cavatorta),依照班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原创的玻璃琴改製而成。旋转的玻璃组碗加上踏板并用手指演奏,发出的声音甜美空灵,与用湿润的手指在酒杯边缘滑动而产生的声音相似。卡瓦托尔塔也为乐团创製了另一种乐器⸺根据手摇琴改造、由南娜.贝卓演奏的手摇六弦琴。它的发声原理与水晶琴雷同,应用摩擦原理转动手柄令其弦线震动,产生如提琴般的忧怨声调。

这些新乐器并非只是看有趣的,在音乐上它们是极其重要的一环⸺持续不断的轰鸣声及延长音,与在水底尤其快速消逝的敲击乐声音形成对比,将和声丰富起来。它们结合媲美大鼓小鼓的敲击乐器、小提琴、斯科曼德和贝卓如鲸鱼呼啸般的歌声,形成推进的节奏、固定低音,以及紧密交织的旋律,筑起一个多元及错综複杂的音乐世界。为此乐团经过不断的反复测试,也掌握各种乐器的特性。

但《驭水之音》引人入胜之处,并不止于音乐的层面,实质上音与乐之间精心打造了一个具标誌性的剧场佳作。表演固然是依靠新奇惊喜的元素⸺例如在漆黑中先听到那些新声音,后再往音源打灯⸺各乐手仍尊重既有的音乐传统,其隐喻不止于使用并改造旧有的机械式乐器如手摇琴,在服装上也花进心思。团员穿着表演礼服全身正装浸泡在各自的水缸中,水中摇曳的衣饰物料提醒各人正见证着一场怪异的音乐会,亦体现出跟在传统舞台上表演的差距。而场上水缸、喉管、铜製的「旧」时代乐器在视觉上更呈示蒸汽庞克式的美学。

斯科曼德亦称《驭水之音》的表演就如身处孕妇腹中的声音世界裡。乐手依照编排好的呼吸动作间歇性跃出水面,就像一间怪异水族馆裡活生生的标本展品,为演出增加神秘性及非现实感。

闪烁的灯光反射在舞台的积水上,观众尤如置身古老庙宇中。亚特史丁.史戴芬森(Adalsteinn Stefansson)的灯光设计巧妙地引领观众注意每道神秘的音源,激发起在陌生的音乐空间裡的紧张感。

音与乐之间排除万难,解决在水裡演奏音乐遇到的各种各类问题;结合上述种种元素,成就了一齣汇聚科学实验、装置艺术、音乐作品、虚幻剧场的表演。《驭水之音》并非单纯地展示人类对水的驾驭,而是向奥秘的深渊致敬。

(中译︰郑玮菁)
回到最上
读取中